人上人国学启蒙 > 国学知识 > 《论语》:孔子告诉你如何度过中年危机-国学知

《论语》:孔子告诉你如何度过中年危机-国学知

国学知识 2021年11月22日

《论语》:孔子告诉你如何度过中年危机

作者:佚名 来源:网络

导读

何谓中年? 如今并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。 大体说来,中年是处于青少年与老年之间的一个年龄段。 按照通行的理解,一般是指45岁至59岁的年龄。

按照社会对中年人的期待,处于这个阶段的人,大多已经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。虽不一定是功成名就,也该小有所成,有了固定的家庭生活,事业也稳定下来。

有一句老话 “月过十五光明少,人到中年万事休。” 这让人很是沮丧。人到中年,很多人就感到人生锐气顿失,有一种人生一望就到头的感觉。 于是,在心理上产生了比较大的波动,引起了过分的焦虑,导致了所谓的中年危机。

《》中有“大器晚成”的话,好像是给中年人以无限的希望。

却说: “四十、五十而无闻焉,斯亦不足畏也已。”意思好像是说,一个人如果到了四十、五十岁还是没有什么名望的话,也就不会有多大出息了 。难道说,孔子对中年人真的就失去了信心?

如果结合孔子说这句话的背景来理解,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。原来孔子是为了勉励年轻人,先说道“后生可畏,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”。

孔子对年轻人非常期待,认为他们后浪推前浪,一代更比一代强。所以后面才出现了对中年人人某种意义上的贬损。当然这原本也无伤大雅。我们也不能以这句话,就断言孔子对中年人“不友好”。

我们要听其言,更要观其行。看看孔老夫子给我们树立的中年奋斗好榜样。他在七十多岁时,回顾自己人生轨迹时,曾说过一段非常经典的话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

孔子人生的每个阶段所达到的境界已成为后人的奋斗目标。就拿出其中涉及到孔子中年时期的“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” 来看看吧。

中年危机好像在孔子那里压根就不存在。因为他已经足够通达,认为四十岁应该不迷惑,不再为了目标而踌躇。因为他自己确定知道自己要什么,知道自己的目标在何方。

五十岁的时候,孔子的人生又进入了新的境界。他明确知道自己的“天命”。天命在这里并不是迷信的说法,是什么宿命,而是说明确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。 一个人的一生一世,总是带着责任来的,是为了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。你有多大的能力,就要完成多大的事业。这是理所当然。

孔子在自己五十一岁时,才真正从政,当鲁国汶上县的县长。因为治理汶上很有成绩。第二年就被提升为司空,后又提拔为司寇兼涉相事。用今天的话说,就相当于是当时鲁国的最高法院院长兼国务院总理。

孔子虽然晚年才从政,但很有成绩。在齐鲁“夹谷会盟”中,没有费一兵一卒,拿回了被齐国占领三十年之久的汶上三城。后又发起了“堕三都”行动以削弱三桓势力,加强鲁君权力。此次行动虽未成功,但精神可嘉。作为一名五十多岁的人,他以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精神,时刻想着为鲁国尽自己的一份心力。

鲁国三桓终不能容他。此时,他已经五十六岁了。这在那个时代绝对可以算是高龄。但他还是“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云尔。”带领一众弟子,去鲁周游,继续推广自己以礼让治国的政治主张。

实事求是地讲,中年人往往会因为阅历过多,对一切都失去了新鲜感,所以会生出很多悲观的想法,失去了青年时期的昂扬斗志,看事情过于圆滑等等。

但孔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,告诉我们中年只是人生的一个必经阶段而已,其实并不可怕。只要不丧失人生目标,保持动力不衰减,中年人真的可以大有可为。正如谌容在《人到中年》中所说,“中年人,正是大显身手的时候。

关键词:论语

标签: 论语